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的基本认识来源于《内经》。《内经》指出“诸暴强直,皆属于风”、“诸风掉眩,皆属于肝”,认为病因为风,病位在肝。《灵枢 邪客篇》指出:“邪气恶血,固不得住留,住留则伤筋络骨机关,不得屈伸,故拘挛矣”,认为其发病与风、恶血等邪气内留有关。元代张子和首先提出了“颤振”之名,明代孙一奎在《赤水玄珠》中,首次把此病命名为“颤振症”,并说颤振“乃木火上盛,肾阴不充,下虚上实,实为痰火,虚则肾虚”,认为本病病机为上实下虚。《医宗必读》说:“然木即无虚,言补肝者,肝气不可犯,肝血自养,血不足者濡之,水之属也,壮水之源,木赖以荣”,提出本病“肝肾同源”的理论。现代王永炎等认为,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,本虚为气血亏虚,肝肾不足,标实为内风、瘀血、痰热。王志英等认为肝风之起,乃由肝肾亏虚所致,在肝肾亏虚的基础上,痰瘀内生,阻滞脑络,更加剧了内风暗动。李军艳等认为本病病位在脑,以肾虚为本,瘀血阻滞脑络为标,肝脾虚皆由肾虚而起。王海明、杨明会等_5 认为本病病位主要在脑,病变性质为本虚标实,以肝肾亏虚、气血不足为本,在本虚基础上形成了内风痰火瘀等病理改变,表现为颤振、僵直、手足徐动、行动徐缓等症状。综合众多医家学说,该病的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,本虚为肝肾不足,气血亏虚,标实为肝风、痰火、瘀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