祖国医学较早的典籍对帕金森病很少有系统的描述,而是根据其震颤的表现划归于颤症的范围。同时认为本病多为肝肾不足,气血两虚,肝风内动,并常兼有气滞血瘀和湿郁痰阻。也有人认为本病以气郁痰浊为其标,肝肾阴虚,阴血不足为其本,而致筋脉失养,虚风内动。近几年来,中西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,对本症较前有进一步的认识,对其病因病机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。认为其发病系由诸虚生风,多为本虚标实,或诸虚并存,互相兼杂,变换不一。其结论“虚”是该症的关键所在,由虚引起风动,由风动而致颤;由虚致气血不足,筋脉失养,脉络瘀阻。结果是气虚、血瘀、风动,最终出现四肢震颤、僵直、头脑痴呆。该病的病程经过漫长,符合祖国医学理论,即“久病必虚且瘀”、“老年易虚多瘀”、“怪病并虚伴瘀”、“久病入络”及“穷必归肾”等说法。
临床上一般将本病分为以下4型:
(1) 气血两虚、脉络瘀阻型:面色淡白无华,少气懒言,倦怠乏力,肢体轻颤;兼有头晕目眩,动辄心悸汗出,失眠多梦,血压正常或偏低。舌淡嫩,苔薄白,脉细弱。
(2) 脾肾阳虚、痰(寒)湿内盛型:面色㿠白,畏寒肢冷,肢体颤抖,伸屈不利;兼腰膝酸软,面浮肢肿,纳食不佳,二便不利,血压正常或偏低。舌淡胖,苔白滑或厚腻,脉沉弦。
(3) 肝肾阴虚、气滞血瘀型:面色绛黯,躯体僵硬,抖动不已,腰肢头痛;兼头痛,头昏,五心烦热,失眠易怒,大便秘结,血压高。舌红或暗红,有瘀斑,边有齿痕,苔少,脉细弦或涩、结代。
(4) 肝阴不足、虚阳上亢型:头晕目眩,面热自汗,四肢颤抖;兼急躁易怒,腰膝沉重,血压偏高或正常。舌红瘦萎,少津无苔,脉细弦。
目前临床分型尚未统一,也有人将本病分为肝肾阴虚型、气滞血瘀型、气血两虚型和痰热风动型。以上这些分型都能结合病因病机,在辨证论治方面起到执简驭繁的指导作用。在此基础上,既照顾普遍性,又考虑个体化,根据其阴阳、气血、虚实、兼挟,灵活化裁治疗。